突破学科壁垒 强化国际协作
——二○二五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观察
[2025-10-29]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江 耘 通讯员 方佳佳
“科学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未来发展取决于协作能力。我们必须着力破除阻碍思想、数据和人才自由流动的藩篱……”面向济济一堂的青年才俊,欧洲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唐纳德·布鲁斯·丁威尔说,在座的青年科学家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
这是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以下简称“青科会”)上的一幕。10月24日至26日,青科会在浙江温州举行。本届峰会以“汇聚天下英才 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以“拥抱变革:青年科学家共塑未来”为年度议题,举行1场全体大会、11场平行论坛、1场“万有引力π”展示交流活动、N场区域扩展和赋能地方活动。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70余家国际科技组织的近800名科学家、创投家、企业家参会,共同探讨对世界、生命及未来的思考,探索共创可持续发展路径。
“跨学科合作”成高频词
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多种代谢性疾病以及新发多发传染病,为医学领域带来了新挑战。
在本届青科会全体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医学部主任乔杰表示,未来医学新图景,是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医学同生命、信息、工程相融合。
意大利都灵大学教授玛丽安杰拉·鲁索在现场分享了其团队在肿瘤细胞研究中的经历。她提到,团队的关键成果是与几位理论物理学家联合取得的。尽管最初他们对癌症的了解有限,但通过跨学科合作,双方对癌症的认知得到了显著提升。
“癌症研究从来不受单一学科边界所束缚。”玛丽安杰拉·鲁索说,现代医学技术重塑了人们对癌症本质的认知。这种变革需要有意愿进行思维转变、突破学科壁垒的人才来推动。
记者注意到,在围绕大健康、脑机智能、前沿制造、量子光子学等领域开展的论坛活动中,“跨学科合作”成为高频词。
在青年科学家“飞鸟”论坛上,飞鸟实验室主任李鹏阐述了“飞鸟理念”。该理念旨在打破学科壁垒,鼓励青年学者以“飞翔而非抵达”的姿态探索未知。
在该论坛上,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冯身洪与青年科学家互动时表示,“飞鸟理念”中的跨学科特质,正是突破传统科研范式的关键所在。
AI重塑教育及科研范式
“AI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竞相布局的科技前沿与战略高地。”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理事长陆朝阳表示。
在青科会全体大会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学计量与评价研究中心编制的《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青年科学家分布与流动研究报告(2025)》正式发布。
报告显示,全球AI领域的青年科学家中,有59.83%分布于中美两国。中国与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存在较大规模的人才双向流动。
在大学教育与未来人才培养论坛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张宁表示,面对AI等科技浪潮,大学教育必须主动引领变革。
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认为,AI带来了“知识泛滥”等挑战,教育目标应从“防无知”转向培养创造力与人机协作能力。未来教育将呈跨校跨国、需求导向、技术驱动等特点,大学应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术活力,培养学生独特智慧。
近期,北京大学“医学+X”智能学术探索Xplore平台上线,首批部署的医学AI工具包括“学者搜索”“一体化数智医疗生态空间”等,助力医学科学家提高医学知识获取、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的效率。
乔杰介绍:“北京大学医学部正逐步构建形成‘北大医学+AI’科技创新生态圈,明确定位AI在医学领域的合作范畴。”她认为,青年科学家只有理解了AI目前可应用的范围和局限,才能灵活运用,并进一步自主优化。
合力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在本届青科会大健康论坛上,多项合作项目启动。细胞与细胞因子药物国际联盟开始筹建,中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成立,中国—古巴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联合转化研究中心举行签约仪式。
设立基金、设置奖项、搭建平台……青科会自2019年举办以来,“朋友圈”不断扩大,已涵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所高校,促成100多个创新平台落地,推动1244个前沿项目在温州生根发芽,助力青年科学家群体创新创业。
唐纳德·布鲁斯·丁威尔表示,青年科学家拥有无限潜力,但这份潜力需要沃土滋养。从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科学领军者,仅靠个人的才智远远不够,更需要有利的成长环境。
在本届青科会期间,《全球职业早期青年科学家成长发展现状情况调查(2025)》发布。该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在线开展,共有3065位科学家填写问卷,受访者覆盖欧洲、亚太、非洲等多个地区。这份调查报告揭示了青年科学家在职业成长中面临的诸多压力,主要包括早期经费不足、行政事务挤压、短期评价压力、对薪酬和职业稳定性的忧虑等。
数据显示,职业早期,青年科学家的成长高度依赖外部资源与制度环境,包括一流机构的学习和工作机会、充分且稳定的经费支持、顶尖科学家的指导、公平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与晋升通道、跨国或跨机构学习或经验交流的机会等。
唐纳德·布鲁斯·丁威尔认为,科学界及科研机构有责任为青年科学家群体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他们的好奇心是指引科学研究方向的“罗盘”,应确保他们拥有追随这份好奇心所需的资源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