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信息快讯

上海明确“AI+制造”发展路线图

[2025-10-30]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李 均


        根据《方案》,上海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服务商。


  随着“AI+”行动加快部署,科技生力军正在挺进制造业主战场。

  近日,《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为“模塑申城”工程再按“加速键”。《方案》以“一业一策”为路径,鼓励上海在语料、模型、平台、场景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助力“上海制造”迈向更高水平的“上海智造”。

 “AI+制造”成果丰硕

  根据《方案》,上海计划用三年时间,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服务商,加快形成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生态。

  这样的目标,建立在上海扎实的产业基础之上。作为AI产业与制造业的“双高地”,上海近年来在“AI+制造业”领域已取得丰硕成果。《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先后出台,推动AI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2700亿元,增速超过30%。同时,位于上海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创新中心。

  成熟的研发体系和市场环境,进一步丰富了AI在检测、运维等细分赛道的场景探索和应用。

  总部位于上海市金山区的亿凯达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电缸和滑台模组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目前,这家企业正探索将AI技术与工业自动化产线相结合,在机床上下料、喷涂等领域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AI赋能制造业是主流趋势,可以帮助更多企业打造智能化产线。”该公司法定代表人金宁锋说,“我们正在整合上下游资源,朝着成为有竞争力的专业服务商的目标努力。”

  作为一家电焊机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海通用电焊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免示教智能焊接工作站,集合了AI、传感器、自动化控制等多种先进技术。“AI对精准焊接帮助很大。”该公司市场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比如在焊接钢结构的工字梁时,先运用机器视觉扫描,再由AI建立模型并指挥工作站完成焊接作业,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一业一策”分类推进

  工业场景的专业壁垒高、复杂性强、容错率极低,为进一步推动AI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上海在前期广泛布局的基础上强化精准施策。

  《方案》聚焦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等十大重点行业,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AI+”实施路径,“一业一策”分类推进。

  《方案》鼓励企业开发面向特定场景的专用小模型,构建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提升大模型和小模型的协同效率,加快在工业场景中落地应用。例如,在电子信息领域,推动机器视觉等技术规模化落地;在汽车领域,推动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构建涵盖算力支撑、数据采集、模型训练、仿真测试的智能研发体系,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汽车开发范式;在高端装备领域,推动高端装备企业发展智能体应用,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重构人机交互方式。

  此外,在攻关基础和前沿技术方面,《方案》提出,提升工业模型在工业场景中的物理仿真、视觉处理和智能决策能力;突破工业智能前沿技术,发展工业元宇宙;发展工业数据治理和合成技术,开发面向工业领域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的“采洗标测用”工具链等,为“AI+制造”提供全方面技术支撑。

  在打造“AI+”智能产品方面,《方案》提出一系列举措,如针对AI+消费终端,提出推动AI计算机、AI眼镜和AI手机等新型智能消费终端迭代升级,加快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

  “眼镜是AI终端落地的重要方向之一。我们研发的AI眼镜具有导航功能,开车的时候不用再像以前一样看手机或导航仪。”深圳市微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客户服务经理龚玉和介绍,这款AI眼镜可以提供7种语言实时翻译,翻译完成后还可以保存文字以备后用。除了佩戴者本人,周围的人几乎听不到语音,隐私度较高。

  “上海鼓励‘AI+制造’发展,将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扎根上海、互利共赢,推动产业链集群高质量发展。”龚玉和说。

  工业机器人加速落地

  加快机器人应用是《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上海支持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重点行业面向重复性强、危险性高、对健康存在危害的工作场景部署应用工业机器人,鼓励智能机器人在装配、焊接、喷涂、物料搬运等环节开展规模化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这进一步提振了上海载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信心。该公司研发的智能爬行打磨工业机器人,通过将AI整合至“大脑”,实现计算机视觉、力度控制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上海‘AI+制造’新政对我们来说是重大利好。借助AI技术,我们可以重塑产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公司销售主管侯林深说,“AI技术可以辅助机器人进入较窄的管道作业,实现焊疤铣削、打磨抛光过程的智能化,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保障员工人身安全。”

  《方案》还明确,制定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安全性可靠性检验检测方法,推动产品“持证上岗”。这将确保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安全可靠,为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奠定基础。

  近日,总部位于上海自贸区金桥开发片区的中科新松有限公司,推出工业机器人睿可系列的两款新产品——睿可MR73A与MR73B。这两款机器人将移动性、环境感知力与灵巧操作能力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协作能力。

  “这两款产品的手臂运用了一体化关节技术,让上肢的操作精度更高,同时结合力控技术,让人机交互过程的安全性更高。”该公司产品经理毛清华说,“未来我们将在产品轻量化、供应链集成方面重点突破,并进一步提升具身大模型水平和机器人泛化能力,扎入更复杂的工业与商业服务场景。”
版权所有 © 2003~2020 中国科学技术院所联谊会 通信地址:北京3814信箱 邮政编码:100038 China Fede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stitutes
联系电话:010-58884565 010-58884563 010-58884569 传真号码:010-58884566 电子信箱:kfdc126@126.com 备案序号:京ICP备170042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