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信息快讯

以质量变革构筑中国制造新优势

[2023-09-18]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刘虎沉

  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快推动质量变革,将有利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构筑中国制造的竞争新优势,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向强的历史性跨越。
  日前,第五届中国质量大会在成都召开,大会以“经济复苏中的质量变革与合作”为主题,交流推动质量变革的路径和方法,分享数字化时代质量管理创新实践经验,凝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产业质量竞争力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快推动质量变革,将有利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构筑中国制造的竞争新优势,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向强的历史性跨越。
  质量变革对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意义深远
  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加速调整,国际产业转移和发展趋势发生重要变化,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将“再工业化”战略提上日程,通过产业链回迁、打造高附加值环节、实施先进制造计划等途径,重塑制造业的竞争力,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依托低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在此背景下,传统依靠廉价劳动力等获得的比较优势难以为继,亟须以质量变革构筑中国制造的竞争新优势,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质量变革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更加深远,战略意义更加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在《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中进行专题部署。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加速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较去年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截至日前,我国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共建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总产值达20万亿元。
  不过,我国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质量变革的作用未能完全释放。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基础薄弱,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装备、高端零部件、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此外,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产品的可靠性指标还有待提升,自主品牌的附加值、竞争力、市场认可度较低,成为掣肘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突出问题。
  多举措推动中国制造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迫切需要以质量变革为重要抓手,破除阻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构筑中国制造的质量、品牌、技术优势,推动中国制造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要在质量变革中促进可靠性提升,夯实中国制造的质量优势。作为反映产品质量水平的核心指标,可靠性贯穿产品的研发、生产和使用全过程,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有效推动可靠性提升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衔接,政府有关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聚焦电子、机械、汽车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国家和行业计量技术规范,通过引导制造业可靠性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可靠性指标考核与评价等方式加强对制造业可靠性提升的监督管理。另外,制造业企业应落实可靠性管理主体责任,建立以可靠性为核心的质量管理观念,将可靠性管理覆盖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形成龙头企业牵引、上下游企业联动的制造业可靠性协同管理模式。
  二是要在质量变革中推动品牌建设,塑造中国制造的品牌优势。品牌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是制造业企业拓宽市场、增强用户黏性、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资源。为此,应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体系和监督机制,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品牌仿冒等违法行为,引导专业品牌价值评估机构有序发展,保障品牌价值评估工作的合法性和公平性。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应将工匠精神落实到品牌培育的全过程,用质量夯实品牌建设的根基,并与高校、行业组织等协同开展品牌理论、价值评价研究,为中国品牌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是要在质量变革中加快数智赋能,打造中国制造的技术优势。数智赋能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激发制造业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引擎。为加快数智赋能中国制造,政府相关部门可围绕计量、检验检测等重点领域,统筹推进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攻关,通过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智能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的研发工作,加大对制造业薄弱环节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此外,制造业企业应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质量管理的深度融合,通过智能质量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对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等重点业务环节质量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利用,强化全生命周期与全价值链的质量管理能力,实现企业质量管理活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版权所有 © 2003~2020 中国科学技术院所联谊会 通信地址:北京3814信箱 邮政编码:100038 China Fede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stitutes
联系电话:010-58884565 010-58884563 010-58884569 传真号码:010-58884566 电子信箱:kfdc126@126.com 备案序号:京ICP备170042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