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真金白银破解基础研究“不敢投”难题
[2025-09-15] [作者:科技日报]
◎魏 路 本报记者 王 春
作为我国基础研究重镇,上海近年来围绕基础研究战略性布局、组织化实施和持续性投入机制等,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2024年,上海市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例达11%左右,高于全国6.91%的平均水平。但也要看的是,这一数据与国际创新型城市普遍达到的15%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为加快健全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出题人”“阅卷人”“答卷人”作用,《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日前出台。《若干措施》面向上海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提升企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以机制和制度创新为全国探路。
深入实施“探索者计划”
为帮助企业跨越从“想做”到“能做、敢做”的鸿沟,2021年,上海设立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该计划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将产业界的工程需求、工程难题转化为基础科学问题,从高校、科研院所寻求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需求与基础研究融通。目前,“探索者计划”合作企业已从最初的2家拓展到如今的22家,覆盖了生物医药、信息、航空、先进材料等多个领域。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是“探索者计划”的首批参与者之一。该院与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紧密协同,共同凝练基础研究方向,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谢奎团队,为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攻克了核能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氚的相关问题,让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进入企业示范工程环节,从而推动核能技术快速实现产业化。
“过去企业不知找谁解题,科学家不知向何处发力,‘探索者计划’让双方都找到了答案。”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岩说,“去年我们通过该计划成功立项12项,本年度已组织申报项目近百项。”
此次出台的《若干措施》明确,支持企业与政府深入实施“探索者计划”。上海将吸纳更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企业加入“探索者计划”,对重点领域企业凝练提出的紧迫急需选题动议,予以快速响应支持。
“高科技企业前沿技术研发的人力成本非常高。”上海曦智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执行院长于山山说,“《若干措施》对企业的实用性非常强,通过上海市科委平台统一发布企业需求,并面向上海所有科研团队开放,可以大幅节省企业与高校院所逐一接洽的时间,为企业匹配到‘最强大脑’外援,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真正形成高效、可持续的校企协同创新。”
打好惠企政策“组合拳”
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不仅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但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如何引导更多企业勇敢跨出这一步?《若干措施》提出,基础研究投入达到或超过1亿元/年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1000万元;5000万元(含)至1亿元(不含)/年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500万元;1000万元(含)至5000万元(不含)/年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200万元。这有利于企业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技术储备。
为助力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若干措施》支持企业利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对使用科学仪器设施和服务产生的费用,按照企业实际支付额的50%给予补助,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补助100万元。
“真金白银”的鼓励和引导,还体现在税收优惠上。《若干措施》明确,企业支持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可享100%税前加计扣除。
《若干措施》还将更好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的引导和倒逼作用,鼓励企业尤其是国企主动布局基础研究。比如,《若干措施》规定,在年报统计表中单列基础研究支出类目,对经费支出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基础研究投入,可根据规定视同利润加回;对承担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任务的企业,将基础研究投入纳入筹建标准和评估体系,依托建设主体年度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0%。
“探索者计划”所探索的“共同出资、风险共担”机制,在《若干措施》中也得到进一步推广。《若干措施》明确支持上海市高校联合企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赵震说,政府、企业将按照1∶1比例共同出资,围绕行业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多部门将联合相关企业和高校,围绕重点领域实施联合创新计划,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结合点,汇聚多方资源,推动校企联合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
数据显示,上海高校科技经费近20%来自企业投入。赵震表示,近期,上海正在全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市教委正布局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推进新一轮校企联合创新计划。上海将重点聚焦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进行系统性布局,推动政企校联合投入创新资源,重点支持校企联合开展基础性研究。
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
近年来,上海基础研究投入高速增长、研究成果丰硕,但大部分投入来自财政资金,尚未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如何以公益方式激活多元投入?《若干措施》给出可行路径。
《若干措施》明确,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设立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引导带动全社会捐赠支持基础研究。对公益基金会支持的基础研究项目,相关部门按照基金会投入的50%予以共同支持。
近日,上海启源国资创新策源公益基金会成立。基金会由上海国际集团、上海国盛集团、上海国投公司联合发起,聚集16家市属国资国企共同出资筹建,将通过无偿捐赠方式,支持前瞻性、颠覆性基础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把企业技术的“痛点清单”转化“资助清单”,将基金会支持的科研成果反哺产业一线。
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陈东介绍,该基金会将与上海市国资委“揭榜挂帅”研究课题联动,对于成功申报“揭榜挂帅”研究课题的科研人员,择优予以定向支持,助力国企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填补产业链基础理论空白和技术原理缺位。目前,该基金会已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跨领域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攻关。
“《若干政策》会引导越来越多企业支持基础研究。”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马琳杰说。2024年6月,该公司捐赠300万元,设立了上海泰坦自然科学发展基金会。这是一个非公募基金,实行“充分信任+不论成败+科学监管”的公益模式,遴选基础研究项目,支持科学家勇闯前沿科技“无人区”。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说,上海正在积极探索央企、国企、民企、外企共同投入机制,推动基础研究取得更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