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创新文化,夯实科技强国建设基础
[2025-09-15]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卢阳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当前,创新文化培育工作仍然面临对创新文化的作用和演变规律认识不全面、涵育创新文化的制度体系建设不到位和多主体协同共建机制不顺畅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将创新文化培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幅提升创新文化国际交流互鉴水平等举措,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鼓励和参与创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取向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全面夯实科技强国建设的文化基础。
全面认识创新文化内涵
创新文化是一种有利于新的知识特别是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鼓励人们追求、支持和参与创新的文化。在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中,对创新文化内涵的理解主要有演绎和归纳两条路径。前者主要基于创新活动的特点、规律和社会功能演绎出与之匹配的文化特质,后者则主要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特质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识别其中能促进创新的有效成分,进而发现由这些有效成分综合而成的创新文化“配方”。总体而言,演绎路径更可能识别出创新文化的共性内容,而归纳路径则更能识别创新文化的特色内容。实践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文化都是共性内容和特色内容的某种组合,并在不断积淀和演变中形成诸如美国创新文化、德国创新文化、中国创新文化等具体的创新文化形态。总之,要全面、准确理解创新文化的内涵,就需要综合考虑演绎、归纳两条路径,充分认识创新文化的双重属性,即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创新文化的共性内容,而各国在文化传统、经济社会状况和科技创新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又意味着它会包含一些特殊的、个性化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创新文化的多层性和动态性。从空间角度看,创新文化有多个层次,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社会创新文化和中观层面的区域创新文化(如硅谷创新文化、杭州创新文化),也包括微观层面的机构与组织创新文化;从时间角度看,创新文化既有连续性,也有很强的时代性。
因此,要全面认识当下中国创新文化状况、准确识别创新文化培育的重点任务和可能路径,既要深刻理解、大力发展创新文化的共性内容,也要培育好符合新时代科技创新特点、社会文化特性、创新主体需求与期待的特色内容;既要努力推动社会创新文化的持续迭代和整体发展,也要积极支持各地区、各机构因地制宜培育良好的区域创新文化和机构创新文化。
准确研判当前迫切任务
当前,我国创新文化培育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促进人们更准确认识创新文化的内涵、功能与演变规律,以及强化涵养创新文化的制度体系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迫切任务。
一是要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创新文化的特质。对于中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而言,充分认识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特别重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与挑战,对标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无论是在推动各界理性辨析传统文化中与创新文化相契合或相抵牾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方面,还是在加强对近代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实践中的文化特质的研究和凝练方面,我们都面临着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有利于涵育创新文化的制度保障。创新文化培育需要有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不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还存在不少与创新文化培育要求不一致的问题。比如,科研资助管理中的一些要求和做法,不能很好涵养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科技评价中的一些方式方法与创新文化所要求的“普遍主义”原则和求真务实精神相悖。
三是要加快形成多主体协同共育的创新文化培育机制。创新文化培育需要各类主体协同推进,各种政策、做法在鼓励和支持创新上要有内在一致性。但目前,社会层面、区域层面、机构层面的创新文化培育主体责任不明确,不同层面和不同机构间的协调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这种状况造成说起创新文化培育大家都认为很重要、与大家密切相关,但做起来却又感觉无从下手甚至流于形式。
统筹推进创新文化培育
创新文化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时代的创新文化培育工作要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文化演变规律以及组织管理规律,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多措并举,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强对创新文化内涵、功能、演变规律和培育路径的研究。综合多学科理论分析创新文化之于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的功能,更准确、清晰地识别创新文化提升国家科技创新系统整体效能的作用机制。深入分析科研范式变革、知识传播和应用模式变化以及经济社会转型等给新时代创新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形成关于培育创新文化重要性、可能性和现实路径的社会共识。
二是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创新文化培育。要深化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评价等重点领域改革,优化学风作风建设工作机制,围绕科技界反映强烈的“打招呼”和科研诚信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强科教界“帽子”治理,创新对优秀科研人员和团队的发现、支持、表彰和宣传机制。优化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教育传播工作机制,更好发挥科教界和产业界优秀同龄人、身边人的作用,加快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选取若干机构、地区开展新时代创新文化培育试点,在选题立项、选人用人、评审评价等方面开展更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推动部分机构和地区率先形成更加浓厚的创新文化。
三是把创新文化培育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中小学科学教育在科学兴趣激发、科学精神培养和创新文化塑造方面的主渠道功能,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创新文化浸润环境,提升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形成一大批敢于、乐于、善于创新的青少年群体;加强面向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创新文化教育培训,培育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
四是提升创新文化国际交流互鉴水平。要持续扩大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对其他国家(地区)优秀创新文化的研究和借鉴。要持续提升中国创新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更加重视从创新文化的角度讲好中国创新故事,实事求是地平衡好创新文化的共性内容和特色内容。要从中国丰富的创新实践中持续提炼、丰富创新文化内涵,并在与各国优秀创新文化的交流互鉴中,持续提升我国创新文化的标识度、传播力和全球影响力。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